上海健康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继续教育I类学分项目《分子探针与分子影像技术培训班》于10月24日成功开班。作为第四届东方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术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培训班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与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携手打造的精品项目,旨在为国内临床一线的核医学工作者、分子探针研究者以及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以助推新型分子探针及其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我国临床核医学的发展。
本次培训班邀请分子探针与分子影像技术领域的重量级专家亲授机宜,系列专题讲座精彩纷呈,内容既前沿又实用,参训学员反响热烈,收获颇丰。
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教授作了《分子探针前景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他高屋建瓴地结合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分子探针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对其发展前景的前瞻性思考。
西京医院汪静教授作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分子探针研发与转化》的主题报告,她用丰富的临床资料,从临床需求的角度指出分子探针的研发应注重临床转化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霍力教授作了《心脏淀粉样变核素显像研究》的专题报告,她结合心血管临床,阐述了11C-PIB PET/CT及99m Tc-PYP SPECT/CT用于ATTR型心肌淀粉样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99m Tc-PYP 在美国临床已很普及,认为可替代病理诊断。
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研究员作了《64Cu标记分子探针研发与应用》的专题报告,他就64Cu标记分子探针的研发,尤其是64Cu标记的小分子化合物、多肽和单克隆抗体等分子探针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作了《18F-5-FPN, a novel probe targeting malignant melanoma,preparation and optimization》的专题报告,她介绍了18F-5-FPN分子探针在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此按探针即将获新药证书,马上将开展鑫中心临床试用。
北京大学王凡教授作了《推动核医学SPECT药物和设备的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她结合自主研发的针对肿瘤的SPECT药物和自主研发的全环SPECT设备,指出了核医学创新发展方向,引发了“中国药+中国环”的思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教授作了《PET免疫显像分子探针研究进展及应用》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肿瘤标志物和免疫系统PET免疫显像研究进展,指出PET免疫显像可实现有的放矢、精准施治、提高疗效的目的,最终受益。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林建国教授作了《肿瘤PD-L1靶向分子探针研究》的专题报告,PD1与PD-L1是目前关注的肿瘤靶点,肿瘤PD-L1靶向分子探针的基础研究报道很多,这一研究对肿瘤靶向治疗的决策及疗效评价提供了有力有依据。
解放军总医院张锦明教授作了《新型放射性药物PSMA研发与应用》的专主题报告,他结合放射性药物PSMA国内外研发情况,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发展提供了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建军教授作了《18F-FDG到68Ga-PSMA PET/CT的临床应用思考——点亮肿瘤:从普适性到特异性分子影像》的专题报告,他从核医学发展历程谈起,通过大量病例介绍了18F-FDG到68Ga-PSMA PET/CT的临床应用过程,以满足临床的需求:普适性到特异性分子影像技术,把肿瘤点亮。
另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亚明教授作了《乳腺专用PET系统的临床应用》专题讲座,他分析了中国乳腺癌现状与检查方法,对乳腺专用PET系统设备及发展进行了介绍。
授课专家慷慨分享了分子探针与分子影像技术的新成果、新见解,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除了干货满满的主题报告,培训班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军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晋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彪教授和西京医院杨卫东教授等专家担任点评嘉宾,解放军总医院徐白萱教授、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跃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朝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宋少莉教授及我校部分从事分子探针研究的老师担任主持嘉宾,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引导学员交流与提问,互动环节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本次培训班采用现场加云端的方式全程直播授课,在线观众达4066人次,针对热点话题的探讨和交流不断,呈现了“发表学术观点、争鸣学术思想”的高水准学术平台,展现了核医学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